新盛客服《威18469990703》
"6个月后检查,一年半后手术!"当49岁的越南裔女性方梅(Phương Mai)在比利时听到这个安排时,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一个卵巢囊肿检查,在她熟悉的越南"只需要一个上午"的程序,在欧洲医疗体系里却变成了一场漫长的等待游戏。
梅的故事撕开了西方医疗体系光鲜外表下的另一面。自2005年定居比利时以来,她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两种医疗文化的碰撞:一边是越南随到随看的便捷,一边是欧洲严格预约制度的"慢节奏"。医生告诉她,因为这是良性肿块,不会引起并发症,所以可以等待。如果想立即就诊,费用将翻倍,而且保险不予报销——这让她只能选择等待。
这不仅仅是梅一个人的困境。2023年BioMed Central的报告显示,约70%的欧洲移民表示在获得医疗服务时遇到障碍和意外,亚洲裔人群尤其突出。2025年牛津大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,22%的欧洲移民在接触医疗系统时至少遇到一个障碍。
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情况同样不容乐观。凯泽家庭基金会和洛杉矶时报的报告指出,84%的美国移民对医疗系统的流程和费用感到意外和不满。尽管越南裔美国人在亚洲群体中未满足医疗需求的比例最低(仅2.8%),但约7%的越南裔没有保险,导致医疗费用负担沉重。
2025年8月,雪绒花在澳大利亚
加州Wynn Medical Center Clinics系统执行主任、医生黄永恩(Huỳnh Wynn Trần)对此深有体会。1999年初到美国时,他也被严格的就医流程震惊:患者必须通过电话或在线预约,申报保险并选择网络内的医生。即使是曾经的学生担任家庭医生,他也需要等待3-4周才能见面。
"最大的障碍不是专业问题,而是文化和医疗系统的差异,"黄医生指出。他经常遇到刚来美国的越南患者因不熟悉系统而困惑不已。一位胸痛患者想直接看专科医生,却因没有转诊单被拒绝,尽管在越南这再平常不过。
27岁的留学生雪绒(Tuyết Nhung)在澳大利亚也经历了类似的文化冲击。即使提前做了准备,且因行动障碍需靠轮椅移动,她的预约仍然等待了三周多。最初几次电话预约时,即使英语很好,她也难以理解医疗热线人员的快速对话。
"在越南,我们可以直接去想要的专科;在这里,全科医生是守门人,"绒说。经过一年多的适应,她终于通过医疗应用程序HotDoc找到了应对之道,但现在回想起来,那段适应期依然艰难。
这种医疗系统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:在越南,患者可以随意选择医院和医生,当天就能就诊;而在欧美国家,必须通过家庭医生转诊,等待时间漫长。在越南,大多数药物可以自由购买;在欧美,几乎所有药品都需要处方。更不用说复杂的保险术语如自付额、预先授权等,让新移民头晕目眩。
黄医生建议出国越南人提前做好功课:详细了解医疗保险、网络内医生名单和在线预约方式,向亲友请教经验;主动提问,定期检查;带齐保险卡,学习基本英语医学术语;将旧病历翻译成英文以避免重复检查。
"做好心理准备,医疗流程较慢但更安全和系统化,是适应的最佳方式,"黄医生说。尽管西方医疗体系有诸多不便,但其系统性和安全性也值得认可。对于新移民来说,理解并适应这种差异,或许是获得良好医疗体验的关键。
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,越来越多的人将在不同医疗体系间转换。方梅、雪绒和黄医生的经历,不仅是个人的故事,更是全球化时代医疗文化碰撞的缩影。在这个过程中,理解、适应和包容,或许比一味比较孰优孰劣更加重要。